国金证券:伊利五粮液Q3业绩点评
2022Q1-3实现营收935亿元,同比+10.4%;归母净利80.6亿元,同比+1.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75.8亿元,同比+0.45%。22Q3实现营收304亿元,同比+7%;实现归母净利19.3亿元,同比-26.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16.9亿元,同比-33.3%。剔除澳优,预计Q3收入增速在持平上下;澳优因存在存货公允价值变动,因此对利润的贡献不明显。
产品端:22Q1-3液态奶/奶粉/冷饮同比-0.9%/+60.5%/+32.4%,22Q3同比-4.9%/+64.7%/+35.3%,液态奶增速依旧承压(Q2为-4.5%)。Q1-3纯奶、金典有机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安慕希因消费场景消失增速有承压,公司持续开发新品延续其生命周期,今年新品已突破20亿元。奶粉、奶酪保持良好增势,婴配粉增速位居行业第一,奶酪同增30%以上。
渠道端:Q1-3华北/华南/华中/华东/其他地区分别同增4.0%/10.3%/12.8%/12.5%/23.0%,分别净增经销商1209/1417/1063/719/354家,合计增加4762家至19321家。Q3华北/华南/其他地区分别同比-0.6%/+5.1%/+13.6%。
22Q3公司毛销差为11.9%,同比-3.6pct,环比-2.0pct,Q3公司加大销售费用投入,结构变动对毛利率也有影响。22Q1-3/Q3管理费率同比-0.4/+0.1pct,研发费率同比+0.1/+0.2pct,财务费率同比-0.3/-0.3pct。22Q1-3/Q3分别实现净利率8.6%/6.3%,同比-0.8/-3.0pct。
Q4进入销售旺季,春节提前叠加去年低基数,Q4增速有望明显提升。目前公司估值性价比凸显,建议把握底部机会。预计22-24年营收为1225/1363/1496亿元,同比+11%/11%/10%;归母净利为96/113/130亿,同比+10%/17%/16%。对应PE为19/16/14X。
国金食品 刘宸倩/李茵琦
投资建议:业绩超预期,龙头恢复彰显势能,稳中向好有望延续,预计2022-2024年净利润269.68、316.31、360.23亿元,目标价228元,重点布局!
延续双位数增长,业绩超市场预期
公司1-9月营业收入557.80亿元、同比+12.19%,归母净利润199.89亿元、同比+15.36%,扣非净利200.19亿元、同比+15.81%;Q3单季度营业收入145.57亿元、同比+12.2%,归母净利润48.90亿元,同比+18.50%,扣非净利49.09亿元、同比+18.23。
主品牌恢复积极,系列酒继续优化
Q3公司主品牌持续恢复,进一步彰显品牌优势,1-9 月全国21个营销战区中有14 个战区实现动销正增长,1-4月正增长战区仅11个,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受益高端白酒需求回暖动销趋势积极,其中福建、辽宁等市场同比增长超30%,新零售渠道同比增长在20%以上,湖南、安徽、鄂赣、浙江等市场增长10%左右。系列酒预计继续保持结构优化,近期浓香公司发布癸卯兔年生肖酒,进一步提升五粮浓香的产品价值与品牌认知。
销售费用率及税金优化,盈利能力回升
Q3单季度毛利率73.3%、同比-2.83pct,预计主要系产品结构影响,销售费用率11.4%、同比-2.77pct,管理费用率4.5%、同比-0.62pct,税金及附加14%、同比-1pct,最终Q3净利率33.6%、同比+1.77pct。Q3销售收现175.90亿元、同比+11%,与收入增速匹配。截止9月30日合同负债29.63亿元,环比增加10.7亿。
保持稳中向好,延续稳健增长
目前普五批价保持平稳运行,公司激发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工作计划,在批价、动销、库存等方面持续发力,全年目标有望顺利收官。五粮液新董事会换届完成以来保持稳中向好趋势,未来期待在内生机制上取得更多优化与突破,龙头品牌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国君食品 訾猛/李梓语
点评:看中低估值去买伊利股份之类的,也挺尴尬的,因为很容易就负增长了。这类躺赢的投资机会,未来将是越来越难的,因为时代背景换了,增长越来越稀缺;大逻辑有问题后,估值会持续受到压制。五粮液三季报不差,但也没啥意义,因为茅台、汾酒之外,多数白酒企业还是存在一定的库存调节问题——真实盈利比报表的要差,次高端尤其明显,在中秋国庆旺季不旺的背景下,春节旺季也不会旺,库存压力会明显加大——白酒行业一直存在库存周期,就是需求好了都加库存,等到需求不好了都开始降库存,原因是需求好的时候库存涨价、自然越多越好,需求不好的时候库存跌价、自然越少越好。从库存周期角度看,白酒基本面在国庆中秋后,整体加剧恶化;具体的行业拐点,估计要看经济什么时候企稳回升了,从而带动需求和库存同步扩张,引发戴维斯双击。至于易方达专家讲的,本质说的不是“容不下白酒”,而是行业内在增速降低、消费升级难以持续、政策不那么友好,所以白酒估值体系需要下修(对应的,所有消费股估值都需要下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