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电新】光伏周观点:组件竞争并非仅看单瓦售价,重视龙头企业新技术推进超预期带来的格局优化
自前期通威低价中标华润3GW组件并官宣组件环节布局后,市场对龙头企业的业绩与估值预期均有一定下修,而在中报发布后,我们发现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推进超预期,23年业绩以及未来几年的行业格局或可更乐观。
1、产能建设:
晶科当前已有16GW满产,22年底合肥二期8GW投产,23Q1尖山二期11GW投产,已规划35GW,后续可能还会有新的规划。
天合宿迁二期8GW将在Q4开始贡献产出,青海一期5GW于22年末到23年初投产,还有其他产能在规划之中,预计23年出货将超20GW。
晶澳宁晋1.3GW将在8月底投产,6GW在23年春节前投产,曲靖和扬州各有10GW新产能在23年下半年贡献产出,N型出货占比可达1/3(23年整体出货目标65GW)。
2、技术参数:
当前量产平均效率24.8%,导入SE后25%+,后续到26%的提效方案清晰;硅成本方面,Q3末预计量产130μm电池片,目前测试看120μm甚至更薄对效率影响有限,明年会开始量产;非硅成本方面,通过多主栅等技术,预计银耗可从当前的100mg/片降至80mg/片以内。
1、产能建设:
隆基西咸15GW、泰州4GW将于Q4投产,其中西咸产能可扩展至翻倍体量,预计23年末将有34GW产能,出货达20-25GW(较此前预期提高5GW)。
隆基鄂尔多斯30GW将于23Q2开始安装设备,出货达到GW级(此前预期路线未定,投产时间不明朗)。
2、技术参数:
HPBC还有升级空间,目前属于过渡方案,因此预计投产效率与TOPCon相当。
地面电站路线瞄准低成本高效(希望接近单结电池量产极限效率水平)路线,预计效率可接近26%。
新技术与行业格局的关系
不同于同质化竞争时的价格比拼,新技术与PERC之间的竞争更像是差异化的降维打击,提效撬动BOS成本的摊薄,可以使高效新技术组件在更高售价情况的同时也更受客户欢迎。
从格局端看,参考此前我们在组件行业报告中的观点:当产品趋近于同质化时,价格竞争是有效手段,一体化企业占优,而当产线后发优势凸显时,一体化龙头与二三线企业的差距是在缩小的,因此进一步提高市占率的空间也受限;但是当新技术开始渗透,领先的一体化企业将再次拉开与二三线企业的差距,从而实现市占率的继续提升。
从盈利端看,受企业学习能力、工艺经验、资金实力与设备保护期等影响,新技术渗透期必然伴随着成本曲线的拉开,更陡峭的成本曲线可使领先企业获取更高盈利,而在技术潜力未被完全发掘前,这一超额盈利都会存在(类比PERC2016年渗透率9%,2020年渗透率超80%,且效率提升放缓才出现了盈利的大幅下滑)。
投资建议:
综上,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组件环节的竞争重点在于新技术,而非比拼纵向一体化程度,在新技术方面布局领先、品牌渠道积累深厚、供应链管理能力强的企业仍将保持良好的业绩增长,继续重点推荐23年估值在20倍左右的【隆基绿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天合光能】。
———————————
欢迎交流:孙潇雅/刘龙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