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金工&电新】云开月明,上下游共振——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光伏产业发展历程:历经坎坷,云开月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至今,已逐渐形成了从供给侧到需求侧高度集群化的成熟产业链。自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逐步构建起以3060为中心的“1+N”政策体系,相关政策密集落地,为光伏产业打开成长空间。全球碳达峰、碳中和浪潮已经开启,目前已备受瞩目的光伏行业将在未来继续大放光彩。
光伏产业链前景展望:上下游共振,需求高增确定性强。全球光伏装机飞速增加的同时,其相关产业链中的各细分行业也步入了黄金发展阶段。产业链上游硅料的新增产能陆续投产,释放光伏各环节的盈利空间,硅片、电池、组件等环节有望充分受益,辅链环节的行业景气度只增不减,紧跟整个大行业的发展步伐。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分析:
指数介绍: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从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链的上市公司股票中,选取不超过50只最具代表性的个股作为样本股,成分股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中的多个细分领域,反映光伏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
指数表现: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业绩长期、短期均表现优秀。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近1周、近1月涨跌幅分别为2.16%和21.86%;近3年年化收益率为44.02%;近5年年化收益率为22.22%。
估值分析: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估值目前处于历史合理区间。截至2022年6月17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市盈率为41.77倍。近期海内外多项利好政策出台推动光伏高速发展,估值或能提升带动指数进一步上涨。
十大权重股分析:光伏产业链在本轮反弹中率先恢复,前10权重股平均上涨41.86%(2022.4.26-2022.6.16),市场对光伏行业景气度的持续看好。
相关产品分析:
华夏中证光伏产业(场外A类代码:012885;场外C类代码:012886)
紧密跟踪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光伏产业相关的有效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1. 竞争加剧 2. 光伏装机不及预期 3. 政策超预期变化
正文
1. 光伏行业发展历程:历经坎坷,云开月明
1.1. 中国光伏发展阶段:迈入全面平价时代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后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发展阶段见证了我国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
光伏产业启动期(2001-2007):2001 年,我国推出“光明工程计划”,旨在利用风电、光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解决边远无电地区230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欧洲市场兴起2004年德国出台 EGG 法案,欧洲国家大力补贴支持光伏发电产业。该阶段中国光伏制造业迅速形成规模,于2007年成为全球最大光伏制造国,主要以电池和组件加工出口为主。
产业曲折发展期(2008-2013):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组件需求大幅下降,导致我国光伏产品滞销,部分中国光伏企业倒闭。2009之后,国家相继推出“金太阳示范工程”、“光伏建筑应用”项目、标杆上网电价、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一系列政策核心是通过财政补贴做大国内市场,降低中国光伏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该阶段我国光伏开始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成为主要光伏装机市场。
产业技术革命期(2014-2018):电池环节的技术降本推动国内光伏行业进一步繁荣。2015年随着金刚线技术推动单晶硅片成本大幅下降;2015-2017年的“领跑者计划”推动PERC技术替代BSF技术在下游和应用,2018年随着背钝化设备的国产化持续降本,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技术优势使2018年新建产线全部改为PERC产线,产能进入爆发期。
产业市场化时期(2019-至今):2019-2020 年,随着2018年我国政府推出“531”新政以及首批平价项目的推出,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无补贴时代渐近。2021 年实现全面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已经全面摆脱补贴的限制,光伏行业正式进入全面市场化发展阶段。
1.2. 中国光伏产业:步入黄金阶段
国内光伏产业链完整、技术和成本领先,全球光伏国产化率高。全球碳减排、碳中和成为大势所趋,发展光伏产业则成为了各国落实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全球光伏产业链,国内组件出货占全球80%以上,逆变器出货占全球70%以上,且组件上游的硅料、硅片、电池、胶膜、玻璃等产能均在国内布局为主,成本优势突出、产业配套齐全、技术全球领先,国内光伏产业链具备绝对的全球竞争力。随着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中国也将由化石能源进口大国,变为新能源出口大国,承担大国责任,引领全球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以国内光伏产业链的发展推动全球碳中和。
光伏国内和海外、集中式和分布式需求共振。1)国内全面平价开启,逐步构建起以3060为中心的“1+N”政策体系,整县推进、风光大基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N项配套政策逐步落地,支持3060目标完成。我们预计2022年国内装机需求90GW左右,同增70%左右。2)海外电价上涨,对光伏价格接受度较高,且欧盟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5%、2050年碳中和,美国2035年无碳电力、2050年碳中和,新能源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我们预计2022年海外市场需求达150-160GW,同增30%+。3)全球看,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将达240-250GW,同增50%+;2023年仍将保持40%同比增速。长期碳减排趋势下,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超过510GW,203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超过1400GW。


2. 光伏产业链前景展望:上下游共振,需求高增确定性强
能源安全下,全球碳减排加速,光伏平价时代全面到来,看好2022年及中长期需求放量。国内构建起以3060为中心的“1+N”政策体系,整县推进、风光大基地、碳减排支持工具等N项配套政策逐步落地,支持3060目标完成。海外电价上涨,对光伏价格接受度较高,且欧盟2030年碳减排55%、2050年碳中和,美国2035年无碳电力、2050年碳中和,新能源呈现持续增长趋势。
近期海内外多项利好政策出台推动光伏高速发展。6月2日,财政部宣布将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稳增长、稳投资的积极作用,按比例估算,专项债将达到3.4万亿元的规模。美国方面两年内暂停对东南亚光伏进口征税,短期供不应求将缓解,刺激需求提升。此次东南亚关税豁免,将推动美国需求快速修复,2022年美国装机有望由前期的20-24GW上调至30GW+,2023年继续高增,有望突破50GW。欧洲方面,年初SPE提出需更加重视太阳能,上调2030年欧盟光伏累计装机预期至1TW。同年5月发布REPowerEU计划,加速能源独立。

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环节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盈利依然强劲;硅片环节竞争逐渐激烈,龙头盈利韧性强;电池环节盈利逐步修复,新技术开始破局,组件环节龙头集中度继续提升,充分受益量利双升。
逆变器环节出口加速,储能高增,龙头崛起;胶膜环节竞争格局优异,盈利结构改善;玻璃环节双玻提速,龙头份额进一步提升;跟踪支架环节盈利底部已现,渗透率加速提升;金刚线环节大尺寸薄片化,助力需求高增。

平价时代开启,2022年国内需求85-95GW,同增70%左右:我国2022年Q1国内光伏新增装机13.21GW,同比+147.84%,其中分布式装机8.87GW,户用2.55GW,户用收益率高企,企业加速圈地,金融机构等介入,正泰天合等22年规划分布式开发量创新高, 2022年户用装机预计有望达40GW,同增90%,工商业需求15GW,同增67%,地面电站需求40GW,同增67%,2022年国内需求85-95GW,同比增长70%左右。

3.指数历史表现
3.1. 指数概况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931151.CSI)从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链的上市公司股票中,选取不超过50只最具代表性的个股作为样本股,成分股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中的多个细分领域,反映光伏产业公司的整体表现,满足投资者新的投资标的需求。
3.2.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
截至2022年6月16日,根据总市值划分区间,500亿以下档位的指数成分股数目最多,有42只,占比84%,500-1000亿档位、1000-1500亿档位和大于1500亿档位分别占比10%、4%和2%。在权重分布上,最多的为500亿以下市值档位,占比为43%,500-1000亿档位、1000-1500亿档位和大于1500亿档位分别占比27%、18%和12%。

3.3.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
截至2022年6月16日,根据申万二级行业划分,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成份股涵盖光伏设备、电力、电网设备、金属新材料、其他电源设备等11个细分行业。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包含的50只成分股中,数目分布上行业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光伏设备、电力,分别为29只、8只。权重分布上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光伏设备、电网设备、电力,权重分别73.04%、10.15%、6.07%。

3.4.指数走势、收益对比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业绩长期、短期均表现优秀。自指数基日(2014年12月31日)以来,截至2022年6月16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近1周、近1月涨跌幅分别为2.16%和21.865%,是本轮反弹中表现最好的指数之一。

截至2022年6月16日,以3年视角看,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收益率达到44.02%,超过同期主要宽基指数;年化波动率为10.56%,最大回撤44.48%,夏普比率达到1.28,领先于主要宽基指数。

截至2022年6月16日,以5年视角看,中证光伏产业指数收益率达到22.22%,远超同期主要宽基指数;年化波动率为9.38%,最大回撤49.64%,夏普比率达到0.73,领先于主要宽基指数,表现良好。


3.5.估值分析
随着低碳减排逐渐成为国际发展目标,国内政策明确指向大力发展新能源,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估值目前处于历史合理区间。截至2022年6月17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市盈率为41.77倍,若使用归一化算法((当前值-历史最低值)/历史估值极差))计算,当前分位数处于41.83%点位。由于近期海内外多项利好政策出台,估值或能提升带动指数进一步上涨。

3.6.十大权重股分析
截至2022年6月16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前10权重股流通市值合计10125.14亿元,占指数成分股总市值比重66.54%。前10权重成分股权重占比63.28%,权重最小的为正泰电器(3.21%),权重最大的为隆基绿能(11.72%)。


今年以来前10权重股平均跌幅-7.44%,其中获得正收益有特变电工、通威股份、中环股份、晶澳科技,分别涨幅26.36%、21.76%、11.21%、4.64%。
由于国内多地疫情对产业链造成的冲击,前10权重股在4月26日之前平均收益-34.69%,但在之后的反弹中迅速恢复,截至6月16日前10权重股平均上涨41.86%,表明了市场对光伏景气度的持续看好。


4.华夏中证光伏产业A介绍
4.1. 基金介绍
华夏中证光伏产业A(场外A类代码:012885;场外C类代码:012886)是华夏基金发行的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
基金经理为李俊先生,北京大学法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2008年12月加入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数量投资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等。现任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中证银行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中证全指房地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中证人工智能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沪港通恒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华夏中证生物科技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等基金的基金经理。
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4月9日,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全国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华夏基金定位于综合性、全能化的资产管理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多个资产类别、行业和地区,构建了以公募基金和机构业务为核心,涵盖华夏香港、华夏资本、华夏财富的多元化资产管理平台。公司以专业、严谨的投资研究为基础,为投资人提供投资理财产品和服务。华夏基金有丰富的指数基金管理经验和实力,曾于2004年11月29日发布境内首支ETF——华夏上证50ETF。华夏基金旗下被动产品种类多样,跟踪指数涵盖综合指数、Smart Beta指数、商品指数、海外市场指数等。

4.2.基金亮点
自2020年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相关碳排放政策密集落地,为新能源产业打开成长空间。全球范围内,各国将低碳减排、发展新能源放在重要位置,各细分领域技术不断提升、成本逐渐降低,涌现出一批优质龙头。光伏产业作为无噪音、无污染、发展成熟的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从主营业务涉及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不超过50家最具代表性的公司来组成,包括光伏设备、电力、电网设备等领域,反映光伏产业链上、中、下游各领域公司的整体表现。截至2022年6月16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近三年年化收益率为44.02%,近五年年化收益率为22.22%。从估值来看,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估值(PE-TTM)为41.77倍,处于历史中等区间,较为合理。由于近期海内外多项利好政策出台,估值或能提升带动指数进一步上涨。
华夏中证光伏产业A是由华夏基金发行的一只发起式证券投资基金,紧密跟踪中证光伏产业指数,为投资者提供光伏产业相关的有效投资工具。
风险提示
1. 竞争加剧。光伏风电行业竞争者较多,产能扩产旺盛,若竞争进一步加剧,将对业内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2. 光伏装机不及预期。疫情反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可能减弱部分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的新增装机需求。
3.政策超预期风险。光伏行业全球化趋势明显,而产业链基本都在国内,受海外各地地缘政治、经济等影响,海外销量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业内公司业绩。
往期报告:
团队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