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正文内容

2022年中国母婴行业研究报告

ZML12个月前 (06-16)研究报告
母婴行业丨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
发展历程:随着中国近三十余年经济快速发展,母婴行业的发展经历了初期成型、快速发展以及成熟蜕变阶段。中国母婴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的渠道单一、商品稀缺、需求简单,逐步发展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商品品类丰富、产品专业、设计独立、需求多元化,消费主力也随着时间推移从70后逐渐转变为90后。从传统、严厉的育儿方式到科学化、精细化育儿。
产品特征:随着母婴行业的发展及母婴用户需求的多样化,母婴行业从单一商品零售向多元化领域拓展,母婴商品的种类也逐步丰富,涵盖食品(奶粉、辅食、零食等)、易耗品(纸尿裤、婴幼儿湿巾等)、婴童玩具、喂养用品等各个品类,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行业规模:尽管近年来人口出生率不为乐观,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母婴童家庭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母婴市场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母婴消费规模达34591亿元,艾瑞预计,未来中国母婴市场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到2025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将达到46797亿元。
理想生活母婴趋势:随着“90后”“95后”逐渐为人父母,生儿、育儿理念也在发生变化:1)当妈人设自由:当了妈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身怀六甲也能照样随心而活;2)进击的奶爸:会带娃想带娃的爸爸越来越多,很多育儿操作奶爸都能轻松搞定;3)带娃出去野:除了去主题乐园、海洋馆等传统亲子游景区外,野外露营、去草原森林等旅游方式也较受欢迎,出游频率也明显增加;4)育娃放手派:让孩子自己去探索,撕掉要手把手喂饭、处处不放手的标签,放手让孩子自主尝试、自由探索,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5)成长反鸡娃:寓教于乐,撕掉内卷标签,从玩乐中成长,益智类儿童玩具将更受家长喜爱。
中国母婴行业发展背景
宏观人口调控政策放开,母婴行业迎政策利好
2015年我国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2021年7月三孩政策放开,中央计划生育调控政策趋向开放态势;各地区政府在2021年尾期积极作出响应,超10省份出台三孩配套福利政策,如增设并延长育儿假,明确育儿期工资发放事宜,加之其他激励生育政策陆续推进,政策东风吹向母婴行业,提振相关母婴消费的需求,助推母婴行业发展。

中国母婴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利好生育政策落地或减缓新生儿下降趋势
近年来,受育龄妇女人数持续减少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初婚初育年龄推迟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持续减少,2021年新生人口数量为1062万人,相对于2020年来说,下滑趋势有所缓解。随着三孩政策及新的生育政策逐渐落地,短期内新生人口数量下滑趋势将大幅减缓。由于生活压力、生存空间限制等方面的因素,三孩政策的放开,对一二线城市的影响弱于三线及以下低线级城市,艾瑞预计未来一段时间,下沉市场新生人口的增速将略高于一二线城市。

发展历经三十余年,母婴行业已进入成熟蜕变期
随着中国近三十余年经济快速发展,母婴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成型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以及成熟蜕变阶段。从初期成型阶段到如今的成熟蜕变阶段,中国母婴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的渠道单一、商品稀缺、需求简单,逐步发展到如今的线上线下全渠道经营、商品品类丰富、产品专业、设计独立、需求多元化,消费主力也随着时间推移从70后逐渐转变为90后。中国母婴市场的飞速发展与变化离不开消费水平和观念升级、育儿理念升级以及互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驱动。


中国母婴行业规模
母婴市场规模稳步增长,预计2023年将超4万亿
尽管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但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母婴童家庭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母婴市场持续增长,2021年中国母婴消费规模达34591亿元,艾瑞预计,未来中国母婴市场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到2025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将达到46797亿元。
中国母婴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母婴行业产业链环节分析
从“核心单品”向“全品类”拓展,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
基于母婴消费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需求多元化,其各个细分市场都存在着一定的增量空间,业内品牌商把握住这一特点,通过打造核心母婴类单品进入市场抢占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并积极建立起品牌知名度与产品口碑后,迅速拓展自身产品线、向母婴类产品全品类扩张,全面应对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一站式的购物需求,同时借此机会打造更具优势的快消单品,形成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并加强品牌忠诚度。
具有社交分享属性的母婴消费市场购买渠道逐渐多元化
母婴行业发展至今从线下渠道逐步布局到线上渠道,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渠道的销售份额持续增加,且便捷和触达品牌丰富的优势也迎合了当下消费快节奏的风格。不仅如此,母婴线上购买渠道因为其行业的针对性,还兼具了一大特性——较强的社交分享属性,基于线上C端消费人群的喜好分享,品牌商得以迅速做出产品迭代的反馈。线下门店同时也是母婴品牌重要的销售来源,多为亲子出行、家庭逛街购物最能直接触达的渠道,其中,母婴集合店凭借其一站式购物体验较受欢迎。

线下仍是母婴主要销售渠道,线上占比逐渐增长
线下母婴店、商超等是母婴的主要销售渠道,2021年,母婴线下消费占比达66.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母婴人群转移向线上消费,线上母婴消费规模持续增长,2021年母婴线上消费占比达33.8%,艾瑞预计,到2025年中国母婴线上消费规模占比将达到39.0%。

90后已成为母婴人群主力军,近八成为本科以上学历

购买母婴商品时更看重品质和安全
艾瑞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母婴消费者在购买母婴商品时更看重商品的安全性、商品品质及实用性,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从消费金额来看,中国母婴消费者的母婴消费在逐年上涨,56.7%的消费者表示其2021年的母婴花费相较于上一年有明显的涨幅。

消费升级,消费者更愿意为品质和颜值付费
随着“90后”进阶为新手爸妈,母婴消费市场迎来新趋势。与“70后”“80后”相比,90后有着育儿的新观念、消费的新需求,从而带动了母婴市场的消费升级。根据艾瑞调研数据,相对于价格来说,中国母婴消费者更关注商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此外,购买中高端价格母婴商品意愿更强烈,也较愿意为颜值高的商品付更高的金额。

中国母婴行业发展趋势
消费群体扩容:婴儿用品成人化使用趋势显著
以婴幼儿湿巾为例,作为我们日常触及以及消费频次较高的产品之一,目前婴幼儿湿巾使用场景已经非常丰富,从入口级、抑菌,到卸妆、保湿、护肤等,覆盖人群在不断扩大,目标人群也从单一的婴幼儿向成人市场拓展,艾瑞调研数据显示,婴幼儿湿巾的购买家庭中,43.3%家庭的婴幼儿湿巾的适用人群为家庭女性成员。婴幼儿湿巾因不含化学成分,不含酒精、荧光剂,接近肌肤的安全PH值,更为安全,因此更受成人的喜爱。

中国母婴行业发展趋势
消费需求细节化扩展,品牌方需深化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规模化能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一代宝爸宝妈对母婴产品的需求已从实用、性价比高,向个性化和多元化转变。根据艾瑞调研数据,除品质与安全性外,消费者对母婴产品的产品口感、营养成分、功效效果、产品设计感等有更多的诉求,这将带动母婴产品向精细化发展,因此需要母婴品牌商有着深化产品设计能力和市场规模化能力。


当妈人设自由
谁说当了妈就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实身怀六甲也能照样随心而活
与之前传统认知的孕妈不同,90后、95后新生代孕妈对自身更关注,即使怀孕生娃,也依然精致、爱美、享受生活。根据艾瑞调研数据,除营养品外,购买孕妇服装、产后服装、孕妇护肤品/彩妆等产品的孕妈占比均超过了20%。38.2%的孕妈坚持在孕期做皮肤护理,也有35%左右的孕妈坚持在孕期做瑜伽、健身来保持身材。

进击的奶爸
谁说奶爸都是笨手笨脚的,其实很多育儿操作奶爸都能轻松搞定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带宝宝早已不是宝妈的“专属职业”,越来越多的宝爸承担起带娃重任。艾瑞调研数据显示,除带孩子出游、玩游戏外,宝爸也会陪宝宝睡觉、为宝宝读故事、给宝宝穿衣服、换纸尿裤、泡奶喂奶等;除睡觉时间外,每天陪宝宝的时间超过5个小时的宝爸占比达43.8%。此外,超半数的宝爸会主动搜索和学习育儿知识,掌握更多的育儿方式。

带娃出去野
谁说有娃就等于告别诗和远方,其实带娃看世界更有一番趣味
随着“90后”“95后”逐渐为人父母,带娃出游理念也在发生变化,除了去主题乐园、海洋馆等传统亲子游景区外,野外露营、去草原森林等旅游方式也较受欢迎。从住宿类型来看,根据艾瑞调研数据,相较于商务酒店,亲子出游时父母更加希望选择能增进亲密关系的民宿、精品酒店,帐篷露营、房车露营等非标准住宿也成了热门选择。父母带娃出去游玩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并通过旅行的方式多一些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强与孩子的沟通,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关系。

育娃放手派
谁说带娃一定要手把手,其实让宝宝自由探索反而会更好地成长
当下,越来越多的宝爸宝妈有意识地去培养宝宝独立吃饭,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根据艾瑞调研数据,36.4%的宝爸宝妈表示会鼓励孩子自主进食,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此外,多样化的辅助器具如辅食碗、训练叉勺、宝宝餐座椅等也辅助宝宝轻松度过学食期。

成长反鸡娃
谁说内卷从出生就开始了,其实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走出育儿内卷怪圈
随着育儿科学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育儿理念也在跟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宝宝的不同生长阶段来看,宝爸宝妈都有不同的育儿观念。在孕期,宝爸宝妈会对宝宝进行一些胎教,来促进与宝宝之间的交流;在宝宝0-3岁时,家长更倾向于通过早教机构培养孩子的性格及行为习惯;而在宝宝3-6岁时,更多的家长让宝宝在玩乐和生活中自在成长;在6岁以后,家长们更期待孩子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劳逸结合。

中国理想生活母婴趋势总结

以上为简版内容,?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及下载完整版报告

专题推荐
|
|
|

?点击阅读原文
免费查看及下载更多PDF高清完整版报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纯分享,非荐股,若亏损,本站谨表同情和遗憾,概不负责。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zhuanmeile@qq.com删除。

“2022年中国母婴行业研究报告” 的相关文章

光伏系列(50):政策频出,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

光伏系列(50):政策频出,继续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

◾今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对新能源发展的大方向和现阶段影响新能源发展的要素进行了梳理,同时,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聚焦于丰富财政政策工具支持各地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新能源行业继续高速发展。摘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促进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今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由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的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并规划通过多种途径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包括: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新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新能源发展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支持新能源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日,财政部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5月30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印发《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2030年前,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

【光大证券】电动车销量多级开花,锂电板块将迎来持续反攻

【光大证券】电动车销量多级开花,锂电板块将迎来持续反攻

5月底以来,国家大力减免燃油车购置税,市场有声音认为会对新能源车需求形成压制,但是我们统计各地鼓励政策后看到,地补对于新能源车型的支持力度更大。(1)北京调高新能源车型指标10000个;(2)上海补贴新能源购置费用10000元;(3)其他省市单车补贴多在数千元到2.5w不等,且新能源车补贴额度普遍略高于燃油车。对燃油车的支持目的是为了防止车市下滑拖累经济,刺激政策在股价中更多体现的是强弹性;而对于新能源车,一方面需求在疫情中显示出了极强的韧性,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国家逆周期调节的决心,以及对新能源车的坚定支持,5月底以来新能源车板块的强势走势也反映了:无论从政策端还是实际数据端,市场都对新能源车产业链逐步恢复信心。我们认为后续随着实际排产和销量数据的不断验证,新能源车产业链将迎来大反攻!需求端:国内:五月需求整体反攻,除比亚迪特斯拉尚未公布数据,理想,哪吒,零跑,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整体销量恢复到3月水平,同比翻倍增长,小鹏,蔚来销量也恢复到3月的70%,小鹏同比翻倍增长。产业链上了解下来,目前头部车企新增订单恢复到涨价前状态,仍然是供给追赶需求状态。除蔚小理以外的新势力增速可喜,新能源...

【东吴电新】周策略:电动车5月销量超预期,新能源政策密集出台

【东吴电新】周策略:电动车5月销量超预期,新能源政策密集出台

投资要点电动车方面,国内地方政府密集出台补贴政策将加速销量恢复,5月国内已披露9家车企销19.5万辆,同环比+202%/24%,新势力销量显著回升,我们预计5月销量有望恢复至38-42万辆,好于预期,6月恢复正常至46-50万辆,全年维持580-600万销量预期,同增65%+。欧洲5月已披露主流八国合计销量为12.7万辆(占主流九国比例约为85%),同环比+2%/+20%,电动车渗透率19.9%,同环比+1.8/-0.6pct,销量小幅回升,预计Q3将有明显恢复,全年销量预计250万辆+,同增近20%。美国预计全年110-130万辆,同增70-100%,22年全球预计950万辆+,同比增50%+。排产看,6月锂电排产环比增5~10%,7月则有望显著增长完全恢复迎接旺季,Q2核心公司环比中枢0~10%,全年仍可增60~100%,当前市场预期和估值明显偏低,继续强烈看好电动车板块超跌反转行情,看多电池和锂电材料各环节龙头。光伏来看,欧洲今年及中期需求有望超预期,户用储能火爆,美国因针对东南亚反规避调查边际略有好转,国内分布式需求延续火爆,风光大基地项目加快推进,国内利好政策不断,预计202...

中信建投|传媒互联网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政策和业绩,相继筑底;互联网平台释放规模效应

中信建投|传媒互联网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政策和业绩,相继筑底;互联网平台释放规模效应

硬件创新周期、经济与消费、政策、疫情,是当下影响互联网传媒行业的四个核心因子。目前,疫情逐步消退,政策进入常态化监管,政策和疫情因子影响减弱。经济与消费,硬件创新周期,将成为下一阶段影响互联网传媒板块的核心。一、互联网:常态化监管开启,降本增效带动长期规模效应政策:常态化监管、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今年4/29与5/17两次会议,明确“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实施常态化监管”,政策底已逐步明晰。竞争格局:形成稳态。各互联网公司已通过前期的用户扩张与各自产品定位,获取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如游戏行业腾讯/网易市占率约60%/20%,电商行业按GMV计算,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2%/20%/15%。报表:降本增效,盈利改善。互联网公司Q1财报陆续发布,经营韧性与降本增效效果显著,多数公司业绩超市场预期,快手、拼多多营销费用率分别同比下降23.5/11.5pct;爱奇艺毛利率1Q22提升至18%,实现首个季度盈利。虽然Q2互联网公司的广告、电商、本地生活等业务仍会受到疫情、经济/消费的影响,但随着6月主要城市的疫情控制得当、线下消费的逐步回暖,叠加平台降本增效的主线,预计下半年我们将更...

中信建投|公用事业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火电盈利拐点已现,新能源发电保持高速发展

中信建投|公用事业2022下半年投资展望:火电盈利拐点已现,新能源发电保持高速发展

煤价高企导致电煤危机,能源安全重视度再提升2021年受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影响,火电出力减弱,多地发生拉闸限电。2022年年初地缘政策冲突推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削弱进口煤对我国煤炭的调节补充作用,间接激化国内能源供需矛盾。电煤危机一方面促使我国加快推行煤电市场化机制,另一方面警醒我国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变革要坚持先立后破,保证煤电这一现阶段主体能源的安全供应基础上有序发展新能源发电,从而逐步安全实现减碳减排和能源安全两个目标。电改不断深入,火电价格中枢提升为扭转2021年煤电因燃料成本高企大面积严重亏损的局面,2021年10月我国将“基准价+上下浮动”市场化机制的浮动范围调整为上下浮动不超过20%,并推动煤电所有电量进入市场化交易,电改再一次加速。从2022年实施情况来看,煤电全部进入市场交易已基本实现,同时市场电价明显提升,我们预计全年煤电电价有望较基准价上浮15%~20%。我国绿电交易同样迎来发展机会,2021年9月我国绿电交易首次开市,实现溢价3~5分钱,2021年12月江苏、广东首次将绿电纳入长协交易,绿电长协成交价格较基准价格分别上涨18%、11%,绿电溢价逐步显现。用电需求波动火...

天风问答 | 房地产:基本面在真实复苏吗

天风问答 | 房地产:基本面在真实复苏吗

天风研究所房地产韩笑团队对基本面复苏的交易价值进行了分析,总结并回答了下面四个问题:1、基本面在真实复苏吗?2、销售复苏有没有交易价值?3、本轮销售复苏节奏如何?4、从信用分化到销售分化 基本面在真实复苏吗?根据我们高频数据统计,5月重点城市新房高频销售面积同比降幅相比4月收窄8pct,其中苏州、无锡、广州、上海、青岛、成都等改善明显;5月百强销售金额环比增长5.7%,销售面积环比增长18.4%;5月重点城市二手房高频销售面积同比降幅收窄10pct。量价指标交叉验证近三周基本面在真实改善,我们认为不完全是网签的滞后效应,体现疫后需求自然复苏和因城施策的共同作用。销售复苏有没有交易价值?地产股投资的传统逻辑在于政策博弈,核心假设是政策放松带来地产基本面的改善和公司业绩的兑现。前几轮宽松周期内,估值底同步政策底,领先基本面底2个月左右,且之后基本面与估值面互相验证驱动上涨。(1)12年政策边际放松,全国销售温和修复(四季度开始快速修复),PB震荡提升25%。(2)18年底因城施策边际放松,虽然基本面没有明显反应,但PB修复了近30%(政策预期+业绩高峰)。(3)20年疫情之后5-7月销售快...

振华新材(688707):三元业务量利齐升,前瞻布局钠电正极

振华新材(688707):三元业务量利齐升,前瞻布局钠电正极

◾公司深耕三元正极行业,通过自主研发,坚定走三元正极的单晶化、高镍化路线,并相继实现5系、6系、8系的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量产,市场份额持续提升,2021年在三元正极行业内市占率上升至全国第五。同时公司前瞻布局钠电正极的层状氧化物路线,目前研发处于中试阶段,已向头部电池公司送样。在锂盐价格高企的大背景下,钠电池产业化正在加速,公司有望受益。首次覆盖给予“强烈推荐-A”评级,目标价为67-75元。摘要业绩超预期,正极业务量利齐升。公司21年、22Q1正极业务单吨净利润分别1.21、3.11万元/吨,分别同比增长3.1、2.1万元/吨,盈利能力大幅增长主要系:a、公司产能加速投放,规模效应开始显现。估算21年公司正极材料单吨人工、制造费用、燃料动力、运费合计同比下降约4800元/吨,其中折旧摊销可能贡献较大。b、公司享受到部分库存收益。21年底公司存货约15.2亿,较年初增加4.45亿,其中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约8.4/3.09/3.26亿元。原材料库存占比较大,且碳酸锂价格在21H2、22Q1高速上涨。c、产品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公司高镍8系产品迎来放量增长,实现销售20.86亿...

药明生物成长驱动因素分析

药明生物成长驱动因素分析

【药明生物投资逻辑复盘2206】我们一直看好大分子生物药领域,而药明生物是这个领域的卖水人,是我们一直看好的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近一年来,药明生物的股价在港股动荡的市场中风雨飘摇,让很多投资人失去了信心。飘摇之中,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市场波动,而是聚焦于持续确认真正优秀的公司以及伺机而动的机会。在市场底部,我们坚持不断研究、复盘,这有利于我们坚定对优秀公司的信心并在价格低位买入更多。一、药明生物商业漏斗解读药明生物能够快速发展的背景是生物药行业的外包趋势。根据2020摩根士丹利发布全球生物药CDMO报告:近年来生物药的外包CDMO行业是在加速发展,生物药服务外包行业平均增速是25%,之前只有16%-18%。加速发展的原因,其一是大企业越来越多的外包,另外一个是很多创新中小企业越来越多外包。这和药明生物的商业模式非常吻合,服务大企业,赋能中小企业。公司的核心商业模式是,以领先的一体化生物药合同研究、开发及生产组织CRDMO业务模式(平台),自发现和临床前阶段起持续赋能客户,从而在项目设计之初就建立优势,最终推进优秀项目至后期阶段直至商业化生产。由于生物药的风险性,很多项目因为临床数据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