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经济性诉求驱动钠离子电池开启量产之旅-行业跟踪系列报告
1.钠离子电池最主要市场是储能,储能市场会持续驱动钠电产业化进程。
底层逻辑:钠离子电池配置成本低,随着技术迭代,度电成本有望降至0.3元/Wh以下,在储能市场具有较大吸引力。
产业化加速催化剂:1)锂电原材料价格上涨,规模化前钠电成本与磷酸铁锂齐平,提供历史良机;2)三元材料厂商在车电装机受挫,研发钠电正极材料意愿增强
2.钠电产业化进程:创业公司开路,转型企业积极扩产,锂电企业技术储备。
创业公司:中科海钠、钠创新能源,今年年底产能在千吨级,包含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钠电池配套。
转型企业:华阳股份、传艺科技,转型态度坚定,华阳股份绑定中科海钠2022Q3 1GWh产能落地,传艺科技明年年初2GWH产能落地(自带配套正负极电解液产能),两转型企业均规划至10GWH。
3.产业链配套、产品循环性能问题阻碍储能端应用,产线兼容+三元厂商入场有望解决问题。
产线兼容:除了负极材料生产工艺与人造石墨不同,其余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电解液、隔膜、电芯等环节基本与锂电产线兼容。据初步统计,2022年年底由创业公司贡献约0.6万吨负极材料产能,可配套4GWh电芯,能够形成规模效应。
三元材料厂商入场:借鉴高镍研发思路和量产经验,将循环性能由4000次提升至6000次以上。产品性能达标,有望将下游储能潜在需求变成实际订单,真实订单刺激人造石墨厂商扩产跟进。产业链条逐渐完善。
4.投资建议:
钠电具备加速产业化的潜力,在该情况下,具备技术迭代能力、优质产能和下游客户资源的中游环节有望获益。
产业趋势明确,节奏存在争议,行业跟踪>判断
储能经济性诉求驱动钠离子电池开启量产之旅-行业跟踪系列报告.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