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发产业链系列深度报告一:崇山竞秀、动力攀峰【中信建投国防军工】
摘要
空发动机为我国航空装备现代化的主要短板。2016年中国航发集团成立及两机重大专项落地,开启我国航发型号独立、优先发展的新阶段,多型重点航发研制预计将陆续进入收获期。
航发集团下属单位按研究所(综合、系统、整机)、专业厂(控制、传动)及主机厂(军、民)构成我国航发研制骨干国家队,AEOS体系在生产管理上要求以航发整机按时交付为导向的均衡精益生产,在采购管理上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
军用航发型号谱系化发展,主力涡扇型号尚需补齐
涡扇为目前主流的大中推力航发构型,涡轴为直升机唯一动力形式,涡桨主要用于低速航空装备动力,涡喷小型化发展用于弹载及无人机动力。
我国军用涡扇航发目前三代主力初步自主可控,国产替代逻辑明确。核心放量的四代军机仍配装三代航发过渡,后续在研的四代航发换装需求巨大。我国涡轴型号已初步实现全谱系发展,主力军用直升机已实现国产航发驱动。民营企业小型航发已在主流无人机领域得到运用。
民用航发型号中,配套C9X9的国产商用航发研制仍需周期,中小型民用航空动力研制顺利。
航发科研、批产及维修全寿命周期的典型特征
航发是典型的长周期、高投入、长寿命、高收益的行业。航发研制需基于技术成熟的路径,逐步完成材料、零件、部件、单元体、整机的研制及验证,航发中上游配套需全程参与。
设计及生产定型决定航发小批及大批上量的节奏。航发批产交付实行“两装两试”,型号技术成熟体现为一次试车合格率提升,型号成熟可大幅减少分解复装排故工作量,提高整机交付量及单机毛利。
航发维修是产业中长期重要的增量。三级维修体制下,航发大修份额侧重在军方专业维修单位,以“换”代“修”利好中上游配套,航发热端转动件具有最大的维修耗材属性。
航发整机交付及维修市场测算和分拆
从需求端测算,未来5及10年航发整机交付市场2532及5321亿元,维修市场为974及2136亿元。
按航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拆,生产制造和运营阶段(维修)占比最高,均达到40-45%;产业链环节上,发动机制造及装配环节成本占比最高,达71%,维修养护(不包括换件成本)成本占比为24%。
风险提示
1、型号研制进展缓慢;2、下游需求放量不达预期;
3、原材料大幅涨价
4、外场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