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正文内容

中信建投:美国多维政策助力储能高增|中信建投新能源·每周观察

ZML7个月前 (10-30)研究报告

周观察:美国多维政策助力储能高增


1.1 表前持续高增,户储稳定增长


2021年全球新增电化学储能装机中,美国占比34%,同比+4pct,高踞首位。根据Wood Mackenzie统计,2021年美国新增储能装机达到3.58GW/10.5GWh,新增容量同比+204%,连续两年200%以上。2022年第二季度共新增装机3,042.4MWh,同比增长131%。


美国储能按应用场景,可分为表前、户用、非户用(工商业和社区),2022年二季度分别新增分别占比85.7%、12.3%、2.0%,表前储能始终保持主导地位。分场景来看,Q2表前储能装机达1,170MW/2,608MWh,创历史新高,装机容量同比+137%,环比+9%。德克萨斯州占新增装机的60%。Q2户用储能装机达154MW/375MWh,装机容量同比+36%,环比+12%,创历史新高。

整体来看,美国电化学储能市场中,表前储能占比超80%处于强势主导地位,考虑到约709MW项目推至H2上线,预计下半年美国表前储能增势强劲。户用储能稳定增长,在供应短缺、价格上涨等背景下,Q2仍保持高增速,户储需求持续旺盛,叠加ITC政策延长期限,预期H2户储装机将持续上涨。2022年美国储能高增趋势确定。


1.2 政策需求双共振,美国储能高增长


美国储能自2020年起连续两年保持200%以上的增速,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主要归因于政策驱动,需求爆发两维度。

(1)政策驱动:2019年起储能政策的大量出台,强势助力美国储能行业的发展,

(2)需求爆发:电价飞涨、电网可靠性差导致美国对储能需求日益旺盛


1.2.1 政策端:多维政策助力美国储能高增


美国储能装机量的高速增长,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9年起政策密集出台:提供市场制度保障、财务资金支持

自2019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出台大量对储能的促进政策。2018年允许小型储能可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到电力辅助服务、电能市场、容量市场等。2019年BEST法案提供10亿美元资金支持。2021年更是出台多项计划、法案支持储能的发展。拜登政府 “2万亿美元基础建设计划”,储能ITC及PTC期限延长10年。“长时储能攻关”资助116亿美元。“重建美好法案”为储能提供补贴、税收抵免等。在政策的强力助推下,2020年和2021年美国储能经历爆发式增长。


市场制度保障政策梳理: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出台多项法令推动储能参与市场。2008年719号法令要求各区域电力系统运营机构(ISOs/RTOs),允许储能进入电能批发市场;755号、784号、792号法令强调各区域电力系统运营机构允许储能参与调频和其他辅助服务市场,并获得合理收益。2018年通过FERC第841号法案,允许100kW以上的小型储能可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到电力辅助服务、电能市场、容量市场等,消除了储能进入容量、能源和辅助服务市场的障碍。


财务机制/资金支持政策梳理:2019提出BEST(Better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法案,未来五年内在储能技术研究、开发和示范方面的创新投资上提供10亿美元资金支持。2021年拜登政府出台“2万亿美元基础建设计划”,为了2035年实现100%无碳电力,储能ITC及PTC期限延长10年。“长时储能攻关”(Long Duration Storage Shot)计划提出为长时储能资助116亿美元。重建美好法案(Build Back Better Act)为储能提供补贴、退税、税收抵免等措施,强力支持储能行业发展。2022年通过《降低通胀法案》,明确独立储能可享受ITC补贴,延长补贴期限至2032年。


税收优惠政策:提升储能投资收益,为储能行业发展助力

(1)联邦政府:太阳能税收抵免(Solar Investment Tax Credit,ITC)

联邦税收优惠政策在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层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补贴或免税的政策出台,可以显著提高新能源投资的经济性。储能行业也可以从一些联邦税收优惠政策中受益,尤其是当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时可直接获益。联邦税收优惠主要有两类:投资税收抵免(ITC)、生产税收抵免(PTC)。


太阳能税收抵免(Solar Investment Tax Credit,ITC)类似于中国的光伏补贴政策,由美国联邦政府提出,来鼓励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的奖励性补贴措施。对于投资相应设备的纳税人,将一定比例的投资项目费用,从当年的纳税额中扣除,以实现对该项目的投资补贴。其中,提供给太阳能、燃料电池、小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补贴比例为30%,给地热、小型燃气涡轮发电机以及汽电设备税收减免的比例为10%。ITC政策对美国光伏行业的投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显著提速。


ITC经历了多轮的发展过程。2005年8月,美国联邦政府在《能源政策法2005》(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中SEC.1337条中首次提出ITC税收抵免政策,确定了相应的税收减免比例,并于2007年12月31日到期。2006年出台《税收抵免和健康保护法2006》(Tax Relief and Health Care Act of 2006)将ITC的30%税收减免延长一年。2008年出台《紧急经济稳定法案2008》(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zation Act of 2008)将其延长至2016年。

2015年12月,美国政府出台《综合拨款法案2016》(Consolidated Appropriations Act, 2016)将ITC税收减免政策延长至2019年,同时规定2020年新建的光伏项目对应ITC补贴比例降至26%,2021年ITC比例降至22%,2022年对于新建大型公共事业项目和商业项目抵免比例降至10%,户用住宅项目将无税收抵免。2020年底,美国国会批准再次延期ITC(Text Of The House Amendment To The Senate Amendment To H.R. 133),对2021、2022年开工建设的光伏项目,ITC比例保持为26%,2023年降至22%,2024年大型公共事业项目和商业项目抵免比例降至10%,并长期保持,并要求项目需要在2025年前建成。


2022年8月,拜登政府签署《降低通胀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2022-2032年ITC税收抵免比例保持30%,2033年降至26%,2034年降至22%。


户用住宅领域ITC为30%,直至2032年后开始递减,3kWh电池用户同样可以享受税收抵免。

公用事业和工商业项目提出了“基础抵免+额外抵免”的模式。


基础抵免:(1)1MW以下的项目均提供30%税率抵免(2)1MW以上的项目基础抵免为6%(3)1MW以上项目,若满足现行工资和学徒制标准,或者指南发布60天内开工,也可以提供30%税率抵免(6% +24%奖励)


额外抵免:(1)本土制造:要求全部使用美国制造的钢铁产品,并同时满足美国本土原材料占比40%,该比例在2023年后要求逐年提升5%,2027年要求到55%。满足条件的项目,抵免税率可分别增加+2%(针对6%基础抵免)、+10%(针对30%基础抵免);(2)能源社区:对有棕地或关闭燃煤电站的能源社区,可额外获得10%的税收抵免;(3)低收入社区或户用建筑:小于5MW的项目,可获得10%/20%的税收抵免。

整体来说,ITC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06-2019年,30%税收抵免。2005年ITC提出,经2006、2008、2015三次延期。

(2)2020-2022年,26%税收抵免。2020年对补贴比例稍加延长。

(3)2022-2032年,30%税收抵免。2022年大幅延长ITC期限,提升抵免比例;提出基础抵免+额外抵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IRA法案首次确认将独立储能纳入ITC抵免范围,即高于5kWh的商业储能项目有资格获得商业太阳能ITC相同的税收抵免(6%-30%)。在此之前,储能系统必须与太阳能配对才能获得ITC补贴,并且需要在5年内光伏电量占比至少在75%以上,对灵活的储能项目的支持很少。独立储能同等享受ITC补贴后将提升独立储能投资的经济性。


(2)联邦政府:产品税收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PTC)

美国税收优惠政策中还有一类是“产品税收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PTC),是指采用太阳能等符合资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其发出并销售给电网的每一度电都可以获得生产税抵扣。在本次IRA法案中,将PTC项目延期至2032年底,但补贴方式在ITC和PTC中只能选一种。目前PTC政策抵免的价格约为0.026美元/kWh。对比PTC和ITC,PTC基于项目的产出,而ITC更针对光伏项目前期的投资成本。因此,相对于发电稳定,规模较大、成本较低的项目PTC更具有经济性。


(3)美国税务局:成本加速折旧(Modified 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MACRS)

美国税务局(IRS)发布的纳税指引中规定,2005年12月31日以后建设的光伏系统可以采用成本加速折旧法(Modified 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MACRS),即固定资产折旧额按照设备年限逐步递减。2016年美国储能协会(Energy Storage Association,ESA)提交S 3159号《储能投资税收减免法案》(The Energy Storage Tax Incentive and Deployment Act),提出(1)先进储能技术可以申请ITC,并可以独立方式或者并入微网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形式运行;(2)要求储能系统储存的电能必须有75%源自于可再生能源。75%-99%源自于可再生能源可享受部分ITC税收抵免;100%源自可再生能源享受ITC全额抵免;(3)无可再生能源配对的储能系统采用7年成本加速折旧,等同于25%资本成本的降低;(4)可再生能源比例低于50%的储能系统,可享受成本加速折旧;高于50%比例可享受5年加速折旧,等同于27%资本成本的降低。

(4)州政府:加州自我发电激励计划SGIP(Self-Generation Incentive Program,SGIP)

从州政府层面,各州积极推出支持储能的相关补贴政策,以加州出台的自我发电激励计划SGIP收效最大。2001年加州出台自我发电激励计划SGIP(Self-Generation Incentive Program,SGIP)用于鼓励用户侧分布式发电,包括风电、燃料电池、内燃机、光伏等多个技术类型。

2009年起储能被纳入SGIP的支持范围。2014年SGIP预算的75%将用于激励储能项目。2017年针对ITC政策做出补贴调整,新版SGIP将进行五轮(大型储能)或七轮(小型户用储能)的补贴资金发放。补贴标准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补贴标准,还随着储能系统的时长和能量规模的增加而减少。2020年,提供6.75亿美金补贴储能,并取消了户用储能项目的申请费。SGIP自2001年出台经历多次调整,最初重点关注分布式,逐渐向储能倾斜。


可再生能源配额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带动储能需求高增,中长期发展确定性强

可再生能源配额(Renewables Portfolio Standard,RPS)是指各州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规定。可以理解为,在特定时间内,可再生能源在发电市场占比的规划。美国各州通过RPS标准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增长的确定性得以保障。在中长期的时间尺度下,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和占比的日益提升,同样将带动储能行业的高速增长。

 全美各州超过半数制定了2030年以后长期的目标。截至2021年,10个州已经超过或即将达到设定的最终RPS目标;6个州将在2025年或2026年达到最终RPS目标;15个州将RPS目标拓展至2030年甚至更长。

美国各州对可再生能源配额,可以根据截止时间和占比大致分为三类:(1)2020-2025年,最终RPS目标占比约为15-25%;(2)多数州2030年,50-100%占比;(3)少部分州2045-2050,50-100%占比。其中加利福尼亚州、纽约州和弗吉尼亚州制定了激进的新能源发电规划,可再生能源占比和容量方面均十分突出。

在可再生能源高速发展下,美国各州也积极出台对储能行业的规划目标,加州、马萨诸塞州、纽约州、弗吉尼亚州部署均超过1.5GW。


1.2.2 需求端:电价飞涨、电网老化导致储能需求高涨


EIA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户用平均电价达到13.72美分/kWh,同比上涨4.33%,为自2008年以来最大幅度的上涨。2022年8月居民平均电价高达16美分/kWh,同比高增14.3%。自2022年以来,居民平均电价居高不下,均显著高于2021年。电价高涨主要归因于一次能源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天然气价。2021年美国天然气价平均为4.98美元/MMBtu(百万英国热量单位),同比上涨114.7%。


电网老化、极端天气频发已经导致长时间的大规模停电。EIA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用户的平均电力中断时间比2017年多了近20分钟,是自2013年以来历史第二长时间。美国用户每年平均中断持续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


1.3 政策持续发力,储能装机高增趋势确定


ITC抵免延长,储能投资经济性提升

2022年8月《降低通胀法案》中提出对ITC税收抵免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对储能投资的收益情况。以户用储能为例,IRA法案对户用储能的影响有:(1)原有2022年对住宅户用光伏的26%的补贴比例将恢复至30%,不再递减;(2)延长期限至2032年;(3)没有额外补贴的影响。(1.2.1有详细论述)


据此我们进行测算,假设户用光伏配置4.5kWp,配储10kWh,用户每天用电量为20kWh,户用储能单位成本0.82美元/Wh,光伏成本为0.51美元/W(均已抵扣ITC优惠)。当电池寿命循环达7000次,每天充放电1次的使用下,可运行20年。美国居民用户可以通过自用发电来节省电费,同时通过发电上网来创造收益。美国加州电价较高,假设为0.37美元/kWh,上网电价为0.09美元/kWh。光伏配储后提升光伏自用率可以提升居民用电的经济性。据此可以测算出,美国加州居民户用储能的资本金收益率约为18.8%


根据IRA政策,原本2022年的光储设备的ITC补贴比例为26%,而本次IRA提升至30%。据此我们测算,美国加州居民户用储能的资本金收益率约为20.1%,提升了+1.32pct,对户用储能的投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预计25年美国储能高增152.1GWh

据此我们测算,美国表前储能始终保持主体地位,户用储能保持较高增速。预计2022年表前新增16.5GWh,户用储能新增4.23GWh;工商业1.86GWh,总新增装机量达22.57GWh。在持续保持高增长的态势下,预计2025年表前新增98.3GWh,户用储能新增43.4GWh;工商业10.42GWh,总新增装机量达152.14GWh。

  风险提示

1)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销量端可能受到疫情反复、需求疲软影响而不及预期;产量端可能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限电、疫情反复等影响不及预期,进而影响公司相关业务出货量及盈利能力。


2)原材料价格上涨超预期:2021年以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原材料价格阶段性出现大幅波动性,价格高位及不稳定性对于终端需求有一定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公司短期业绩有扰动。


3)推荐公司的重点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公司作为新能源赛道参与者,重点项目的推进是支撑营收和利润的关键,也是公司成长性的反映,重点项目推进不及预期将影响当期和远期业绩。

证券研究报告名称:《美国多维政策助力储能高增——新能源行业每周观察》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0月30日

报告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朱玥

执业证书编号:S1440521100008

研究助理:雷云泽

文章来自#赚美了#,每天更新最硬核的投研资料,www.zhuanmeile.com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纯分享,非荐股,若亏损,本站谨表同情和遗憾,概不负责。

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zhuanmeile@qq.com删除。

“中信建投:美国多维政策助力储能高增|中信建投新能源·每周观察” 的相关文章

中信建投:汽车零部件行业成长路径与投研框架 - 价与量,升级与破局

中信建投:汽车零部件行业成长路径与投研框架 - 价与量,升级与破局

核心观点汽车零部件成长路径及投研框架:价与量,升级与破局 驱动要素分析量的维度,主要是讲市占率,驱动力源于全球汽车降本(尤其是中国市场)压力以及新势力供应体系变化使 得汽车产业族群向中国转移,本土零部件凭借自身的成本和快速响应能力持续加速承接来自合资、外资、新 势力的新订单;价的维度,汽车行业消费和科技属性增加,来自于增量配置的军备竞赛、电动化差异性部件、 智能化纯增量部件带来的单车配套价值量提升。 量:由突破合资的逻辑转变为深度绑定强势自主品牌+新势力的逻辑基于我们前期的整车投研框架《变局与变革》,本轮自主品牌基于自身核心能力提升(平台,市场需求把控, 电动等),并经过与合资充分内卷后(合资补产品,减配降价)后份额快速提升,我们预计后期强势自主+新 势力本土份额有望突破80%(当前仅30%),合资份额将逐步被侵蚀,之前零部件成长路径大多为自主-合资全球,当前我们认为该路径将逐步转换为强势自主+后期可持续成长的新势力,并深度绑定。 价:基于消费&科技(电动和智能)属性增加带来的增量配置或差异性部件增量消费升级属性:整车厂在中短期科技无差异化的背景下...

电话会议纪要音频合集20211206

电话会议纪要音频合集20211206

中信建投总量每周谈 博腾股份深度报告解读电话会.mp3 高端白酒提价落地情况跟踪.mp3 现代牙科20211203.mp3 磷酸铁观点20211204.mp3 大消费联合电话会议20211205.mp3 华创:经济增速如果5.5,会怎样?.mp3 广发戴康:A股中报综述22年A股年度策略展望慎思笃行.mp3 草根调研乳制品渠道反馈20211206.mp3 新能源运营商绿电加持,重塑成长.mp3...

电话会议纪要音频合集20211216

电话会议纪要音频合集20211216

汇川技术20211216中信建投充电桩专家20211216.mp3逆变器行业专家交流20211216.mp3锂资源2022年展望专家会12.16.mp3稳增长下再议“困境反转”机会.mp311月经济数据解读20211215.mp3财富大讲堂20211215.mp3天风美联储联合解读20211215.mp3绿电、绿证cce20211216.mp3天风政策数据落地,如何辩识方向20211216.mp3德业股份交流20211216.mp3...

中信建投:陈果2022年策略

中信建投:陈果2022年策略

宏观:1.2022年中美关系预期不要太高,今年中期选举,拜登现在支持率较低,会有政治牌需求2.国内稳经济政策暂时没看到太大力度,更多是底线思维市场:1.港股22年可能是低波动,年底小幅收红2.A股不一定有春季躁动,几个条件都不满足(赚钱效应、高盈利预期),全年可能是中幅波动,拉到年底来看实际涨跌幅不一定大,更可能先下后上3.美国加息更多是补加,Q2开始可能加息,加完一波联储可能就会开始观望,对美股来说是加大波动的因素A股结构:1.A股明年高增长的细分领域非常稀缺,21年A股利润增速约23.15%,22年A股整体EPS增速3.5%左右,宁组合预计分化(部分产业渗透率到25%,PE最高点),茅指数会比21年好点,但是更多是划了个底线,向上弹性也不太高,需要分板块看。2.不可忽视中小盘成长群体的强产业逻辑和成长属性,持仓比例较低,跟踪小而美的专精特新公司3.几个主要方向:军工(22年增速类似21年,增速有相对优势)汽车零部件及智能化光伏中游消费电子(新方向)主题性方向:国企改革(22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收官之年、股权激励业绩兑现、老经济转新经济)、元宇宙(暂时是中性政策)...

中信建投:N型电池(TOPCON、HJT)是今年光伏板块重大变量和机会所在,提示关注后续量产进展突破

中信建投:N型电池(TOPCON、HJT)是今年光伏板块重大变量和机会所在,提示关注后续量产进展突破

【行业点评】 N型电池(TOPCON、HJT)是今年光伏板块重大变量和机会所在,提示关注后续量产进展突破【中信建投新能源 崔逸凡/朱玥】事件:今日,光伏N型电池板块迎来较大涨幅,其中金刚上涨20%,金辰、钧达上涨10%,中来上涨7%。目前N型电池进展顺利,建议重点关注后续节奏及给行业带来的利润弹性。TOPCON方面,目前晶科、中来进展领先,均在21年底完成设备招标并陆续进场。目前晶科已完成合肥8gw投产、4月满产,尖山8gw预计春节后投产、年底前量产。中来姜堰1.5GW已投产,山西4GW完成设备招标近期陆续进场。预计今年Q2能看到TOPCON先进产能的效率成本数据,进而带动产业链加速技术升级迭代。HJT方面,21年下半年招标项目将于22年H1陆续投产,其中金刚玻璃产业链首条微晶量产HJT1.2gw电池预计2-3月投产,华晟也将于Q2前完成设备进场及流片,并将继续启动下一阶段招标。目前HJT降本加速推进,尤其银包铜近期产业化进展超预期,期待后续量产导入。此外,金刚今晚公告更变股东增持计划,延期1年至23年2月,同时变更增持主体为欧昊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增持数量由2600万股变更为2000万...

中信建投:中科创达年报点评20220304

中信建投:中科创达年报点评20220304

事件公司发布2021年年报,2021年实现收入41.27亿元,同比增长57.04%,实现归母净利润6.47亿元,同比增长45.96%。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31亿,其中整车操作系统(6.5亿)、边缘计算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0.05亿)、扩展现实(3.6亿)、分布式算力网络(1.85亿)和补充流动资金(9亿)点评智能软件、物联网高速增长,Q4单季度收入增速超预期。公司2021年实现收入41.2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Q4单季度实现收入14.55亿元,同比增长73%,单季度收入增长较快。分业务看,单Q4智能软件收入同比79%,智能汽车同比53.6%,物联网单季度同比90.7%,整体Q4收入呈现快速增长。全年来看,2021年智能软件业务实现收入16.3亿,同比增长40.3%;汽车业务实现收入12.24亿,同比增长58.9%;物联网实现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82.87%。受物联网收入占比提升及毛利率下降,公司21年毛利率有所下滑。公司21年实现毛利率39.4%,同比下降4.82pct,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低毛利率的物联网业务占比提升影响(由26.5%上升至31.5%),另一方面物联...

中信建投:一体化压铸产业链深度:趋势,空间,格局与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一体化压铸产业链深度:趋势,空间,格局与投资机会

【中信建投汽车】一体化压铸产业链深度:趋势,空间,格局与投资机会车身结构件一体化压铸技术产业趋势明确一体化压铸是轻量化降本提效必然选择,由特斯拉引领,蔚小理跟进,福特、大众等传统车企从犹豫到转型。21年由特斯拉、文灿率先突破后地板一体化工艺,22年受益于后地板量产、前机舱突破、6k吨以上大压机产能上量及产业链工艺和技术进步,产业化趋势将明显提速。空间:车身结构件是千亿大赛道,部件>材料>压机>模具预计到25年,国内一体化压铸车身结构件/大型压机/免热处理铝合金/大型模具市场空间376/50/161/11亿,对应GAGR 160%/90%/139%/131%,各环节均有翻倍及以上增速,其中车身结构件空间最大且增速最快;远期看,车身结构件空间最大,全球/中国市场空间6100/1830亿,大压机全球/中国市场空间218/65亿,免热处理铝合金材料全球/中国市场空间2500/750亿,模具全球/中国市场空间182/55亿格局:部件本土主导,压机供不应求,免热材料逐步本土突破部件环节以本土企业为主,文灿在订单、工艺、布局层面领先,虽有特斯拉等自制,但随产业链成熟后我们认为将由Tier1主导;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