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信达策略:可能是最后一跌
12月中旬以来的调整,直接原因是疫情对高频经济数据的扰动,各地地铁出行数据大幅下降,12月PMI数据也降低到了4月底的水平。不过这些影响都是短暂的,当下的调整可能是最后一跌。历史上,熊市末期,即使经济或盈利基本面已经反转,由于熊市的惯性,股市也经常会企稳后出现再次下跌(或者也可以称为二次回撤、最后一跌)。比如,2012年底,经济基本面拐点出现在8-10月,但只带来了指数的阶段企稳,11月市场再次创新低,直到12月才正在反转。2018年底,去杠杆、汇率、中美贸易政策的反转出现在10-11月,但指数短暂企稳后,12月又再次回调,直到2019年1月才真正反转。股市近期的调整,性质上类似2012年11月或2018年12月,可能是熊市末期最后一跌,V型反转最重要的主升阶段还未展开。
最后一跌的直接原因:疫情对高频数据的扰动。12月中旬以来,市场略有走弱,直接原因是疫情对经济高频数据的扰动。从北京上海广州的地铁客运量能够看到,11-12月,疫情对出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好的地方是,广州和北京的数据已经开始企稳。以2022年6-9月的经验来看,这一次疫情过后,预计数据恢复也会比较快。最新公布的12月PMI数据,也能看到几乎所有分项数据均较差,部分指标甚至低于4月底的水平。不过这些都是季度内的数据扰动,年度的经济恢复逻辑不会因此有太大改变。
10月中下旬的股市底部,非常类似2018年Q4,二十大结束后,投资者逐渐开始关注2023年的经济或货币政策。房地产、疫情、消费等行业的政策均出现了较大的方向性变化,指数的反转已经展开,过去1年比较有效的熊市思维(利多兑现就离场)可能失效,建议转入牛市或震荡市思维,利空不出现,即建议持有。后续可能会出利空的时间分别是密集披露年报业绩预告的1月、披露1季报的4月,我们预计1月会有些小波折,但影响不大,因为年报的问题已经是2022年的过去时了。真正有可能终结这一次反转的利空,大概率要等2023年4月的1季报。
当下处在熊市见底后的第一波上涨,在当下阶段,几乎大部分板块都没有高频的景气度改善,所以估值和逻辑是最重要的,历史上在此阶段,涨幅较大的板块大多为熊市中超跌或过去2-3年整体存在感较低的板块。
成长中建议关注新赛道。成长的风格正在逐渐走弱,在此背景下,可以关注过去2-3年表现相对较弱的成长,比如计算机、港股互联网、机械设备等。这些板块过去几年受宏观需求和监管政策影响,成长性被压制,市场风格转变阶段会受益于投资者的低持仓。
金融地产近期超预期,或可以超配到明年年中。银行地产的超额收益大多出现在经济下降后期到经济回升早期,在经济确定改善之前,反而更容易产生超额收益,当下到明年上半年均处在这一阶段。随着反转进入中期,可以关注弹性较大的非银和有政策变化的地产。